特邀专稿

  • 土壤汞的迁移转化过程、同位素分馏和再释放机制

    冯新斌;付学吾;孟博;张辉;

    土壤汞循环在全球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汞循环不仅与土壤汞的来源、形态转变、迁移过程及土壤-大气界面的汞交换过程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土壤类型、理化性质、气候气象等的影响。因此,精准解析土壤汞的迁移转化过程、同位素分馏规律及再释放机制是当前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同位素分馏研究亟待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通过梳理、总结土壤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主要进展及不足,提出了新型动力学通量箱、汞稳定同位素技术(包括单一富集汞同位素标记和天然汞同位素示踪)等新兴研究手段在土壤汞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2025年04期 v.43;No.182 1-8+1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土壤环境污染

  • 硫酸锌复合凹凸棒石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

    陶玲;张静;任汉儒;任珺;

    为研究硫酸锌改性处理对凹凸棒石修复土壤Cd污染效果的影响,采用浸渍法将硫酸锌与凹凸棒石进行复合,制备出6种不同复合比的硫酸锌复合凹凸棒石钝化材料,通过土壤钝化实验探究不同复合比材料对土壤Cd的修复效果,并进行材料表征,探讨材料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较凹凸棒石比表面积增大,孔道结构增多,配位能力增强;6种钝化材料施入后均能使Cd从活性较高的化学形态向活性较低的化学形态转变,相比于对照组,施加钝化材料后Cd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降低7.26%~37.37%,残渣态含量提高4.26%~36.17%;钝化处理可提高Cd的修复率,最高可达27.94%;钝化处理后,土壤Cd的环境风险系数(I_(ERF))和潜在风险指数(I_(PRI))均明显降低;修复效果随钝化材料中硫酸锌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当硫酸锌与凹凸棒石复合比为1∶3时钝化效果最佳。硫酸锌复合凹凸棒石可作为一种原位钝化材料应用于Cd污染土壤修复。

    2025年04期 v.43;No.182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水铁矿介导下不同类型土壤中锑形态转化研究

    蒲涛;赵平;任维;崔婷;朱霞萍;

    锑形态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化学和机械组成的影响,其中铁氧化物及其形态影响最为显著。对5个不同类型土壤原位负载水铁矿,添加100 mg·L~(-1)的锑溶液淹水80 d,探讨水铁矿介导下土壤中锑形态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负载的水铁矿以游离铁,无定形铁和络合铁形态存在,络合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大。载铁后土壤铁锰铝结合态锑和残渣态锑之和占总锑的96%以上,其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锑占比最高。土壤非专性吸附态锑和专性吸附态锑通过静电吸附、配位、氧化、沉淀作用转化为铁锰铝结合态锑和残渣态锑,这种变化主要受土壤活化度、无定形铁和络合铁含量以及土壤pH、黏粒、氧化铝和氧化钙等成分含量的影响。在淹水过程中氧化铁形态的变化促使不同类型土壤中锑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

    2025年04期 v.43;No.182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文献计量的农田土壤新污染物研究进展

    杨延梅;杨雯清;刘泉利;党秋玲;刘玥;苏婧;

    农业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关于农田土壤新污染物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微塑料和抗生素,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依托CiteSpace软件,通过图谱量化挖掘分析2010—2023年农田土壤中新污染物研究的发文量、发文国家、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聚焦微塑料和抗生素,探讨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进展和研究趋势。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呈现出发文量高度增长的趋势,研究的主要国家为中国、美国和德国。中国对农田土壤新污染物的研究相对于美国和欧洲各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最快,在发文量和被引频次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该领域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涉及方面较多、较为复杂。农田土壤新污染物的来源、行为归趋、分析技术和生态风险等方面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新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估、污染监测与检测技术优化以及污染防控与治理策略将成为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未来研究应结合技术创新与生态管理,既要提升新污染物的精准监测与治理能力,也要完善污染防控体系,以实现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43;No.182 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土地利用优化

  •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特征分解——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周德;金凤芝;李思媛;李欢;李普;

    城市群是典型的土地利用集聚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促进城市群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指数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效率动态变化情况,并提出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为0.458,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存在两头低、中间高的空间格局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为1.065,整体上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4)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全局莫兰指数均大于0,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未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路径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发挥空间集聚效应等,以实现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43;No.182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国土空间适宜性与迫切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整治分区研究——以镇安县为例

    周璐红;张怡琳;

    为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县域规划,选择秦岭山区的镇安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三维魔方法、四象限法,进行农业种植、城镇开发与生态保护功能分区,根据整治适宜性与迫切性进行次序分区,叠加识别优势区。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功能分区中农业种植区、城镇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占比为50.16%、11.87%和37.97%,分别集中于县域东南部、中心交通要塞地带和西部区域。2)国土空间次序分区中优先、重点、适度、暂缓整治区占比分别为23.30%、34.57%、12.08%、30.06%,分别集中于永乐街道、县域西部、县域东南和回龙镇、县域中东部区域。3)综合整治分区结果:农业优先种植区集于中南部,宜高效发展农业生产;城镇优先开发区位于永乐街办,紧邻农业优先发展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优先保护区位于木王镇、月河镇,发展农田生态,促进生态保护区建设,达成生态生产经济综合提升。

    2025年04期 v.43;No.182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土地利用模拟与预测——以平顶山市为例

    李京忠;辛振华;杨萌萌;谢潇;薛冰;

    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对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平顶山市为例,基于GIS和PLUS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间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城市转型政策的实施,探索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在空间优化发展情景下,预测了平顶山市在2030年的土地利用态势。结果表明:1)平顶山市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占全部面积的96.4%。2000—2015年,耕地变化量保持稳定,林地变化量逐期减少,建设用地变化量逐期增加。2015—2020年,耕地变化量剧减,林地变化量持续稳定,建设用地变化量则出现下降。2)坡向、距市区距离、距县区距离等12个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为明显。3)PLUS模型在土地利用模拟预测中总体精度超过90%,Kappa系数高达0.9以上,适用于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模拟。4)通过分析发现政策因素是土地利用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应注重政策的科学合理性。

    2025年04期 v.43;No.182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及驱动力研究

    杨霏;周玉;陈银银;梁甜;

    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带,探究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机理,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析2006—202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21年土地利用-产业-交通-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持续递增及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2)下游、上游-下游分别是区域内与区域间差异中最为显著的,造成总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差异;3)资源集聚能力是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04期 v.43;No.182 74-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统村落与旅游发展

  • 旅游型传统村落记忆场所的类型识别与景观修复研究——以湖南省勾蓝瑶寨为例

    窦银娣;刘章云;李伯华;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传统村落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活气息开始退变,集体记忆逐渐缺失,使传统村落记忆场所受到巨大挑战,保护维系“乡愁”情感的记忆场所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勾蓝瑶寨为例,初步探索了基于微博图片、文本数据进行记忆场所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采取景观基因理论从微观视角识别记忆场所。研究发现:1)景观基因理论与记忆场所在内涵结构上有着密切联系,景观基因作为记忆场所形成的物质基础与文化支撑,强化了场所的识别度与感知度。显性基因为记忆场所提供直观的视觉符号,而隐性基因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集体记忆。2)游客感知强度和记忆场所特征强度,对记忆场所的类型识别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微博数据的游客感知强度和记忆场所类型识别指标体系的记忆场所特征强度,发现游客感知强度与记忆场所特征强度两者认知存在差异,两种数据叠置分析把传统村落记忆场所分为四种类型。3)景观修复尝试从功能分区、瑶族文化、建筑特征、事件记忆方面,深入挖掘记忆场所的丰厚价值,重塑承载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为构建和美乡村、留住美丽“乡愁”提供重要支撑。因此促进传统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更要实现记忆场所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结合。

    2025年04期 v.43;No.182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诗琪;彭思涛;赵翠薇;杜安;

    传统村落的孕育和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底蕴以及经济等因素影响。以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最邻近指数法、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等地理空间方法分析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子情况。结果显示:1)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不均衡倾向,呈现聚集分布类型,但局部地区集中分布程度不一,形成各异的密度分布形态,即重庆密度区形态为“子母型”,四川为“星点型”,贵州为“团簇型”,云南为“点带型”。2)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研究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整体受到文化遗产类因子的驱动作用最强,其次是林地、气温等生态气候因素,经济发展等社会因子驱动力则较弱。3)GWR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各局部地区受到主导因子的驱动作用方向和强度均不同,形成传统村落差异的空间聚集指向,包括民族文化鲜明、非遗文化显著、历史文化悠久、地形坡度平缓、气候条件稳定、生态资源丰富、社会城镇化水平低的指向性。

    2025年04期 v.43;No.182 97-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省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孙小龙;谢静;齐雪;宋育典;卢嘉汇;詹晶萍;

    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存在天然的结构互动关系,推动二者耦合发展对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贵州县域空间为尺度,运用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分析贵州省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态势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贵州省县域旅游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产业,旅游职业教育规模等级处于高值区的有9个区县,相比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有18个高值区,呈现倒“Y”分布,集中在黔中、黔北、黔南和黔西南4个区域。2)贵州省县域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等级,处于良好协调的有2个区县,38个区县处于勉强协调,而处于濒临失调的区县有7个。3)贵州省县域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呈现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集聚效应主要集中在黔中地区,7个区县表现为H-H集聚类型,5个区县属于L-L集聚,3个区县属于L-H集聚,仅有1个区县呈现H-L集聚。4)贵州省县域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空间分异格局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旅游发展水平及教育投入等4个维度的综合影响,14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

    2025年04期 v.43;No.182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与空间效应研究

    李书琼;王小兰;侯兰功;王贝贝;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评价旅游可持续的重要依据。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为例,构建以DPSIR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2005—2022年研究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呈现整体稳定伴随细微波动的趋势。2)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3)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游客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旅游生态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2025年04期 v.43;No.182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